干涸人鱼&YiTuYu艺图语:当童话被艺术浇灌后
我最近总在琢磨一件事:人鱼这种童话里的生物,怎么就成了艺术家手里的“实验田”?就像小时候看《海的女儿》,总觉得她尾巴上的鳞片应该闪闪发光,可前阵子刷到YiTuYu艺图语的插画展,那条人鱼居然浑身干裂,尾巴像被太阳晒蔫的仙人掌,差点没把我呛到。朋友在旁边吐槽:“这怕不是刚从撒哈拉沙漠游回来的吧?”
其实这种反差感挺有意思的。以前的人鱼要么是迪士尼公主风,要么是暗黑系塞壬,但YiTuYu直接把人鱼扔进现代社会的隐喻里。我听说他们有个系列叫《脱水日记》,画面里的人鱼趴在龟裂的礁石上,手里攥着矿泉水瓶——朋友说这像极了当代年轻人熬夜加班后喝枸杞水的样子。虽然有点无厘头,但仔细想想,童话形象被解构再重组,反而能戳中现实痛点。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去年故宫文创把传统纹样做成手机壳的事。当时网上有人说“老祖宗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可YiTuYu更狠,他们直接给干涸人鱼套上塑料渔网,背景里飘着外卖袋和二维码。艺术有时候就像拆盲盒,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幅画会用什么元素来刺激你的神经。不过他们的色彩搭配倒是真绝,明明是末日风,却用荧光粉和薄荷绿对冲,看得人眼睛发酸又舍不得挪开。
举个例子,有个叫《气泡呼吸》的作品,画面里的人鱼被困在巨型可乐瓶里,尾巴上缠着吸管。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说这是环保主题,有人说是讽刺消费主义,还有人调侃“这鱼怕是喝多了肥宅快乐水”。你看,艺术一旦沾上现实,解读空间就像野草一样疯长。我上次在798看展时,旁边有个大哥指着画嘀咕:“这不就是我老家那条被污染的河吗?”结果导览员幽幽飘来一句:“其实我们只是觉得气泡和鱼尾巴的弧度很搭。”
YiTuYu的风格总让我想到小时候拆收音机的经历——明明是个正经物件,非得把零件全掏出来再胡乱拼回去。他们最近还搞了个互动装置,观众可以用手机扫码给干涸人鱼“云浇水”,浇够100L水就能解锁隐藏剧情。我蹲那儿刷了半小时,结果解锁的彩蛋是条人鱼抱着奶茶吨吨吨喝,配文写着:“当代补水,主要靠玄学。”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艺术实验也不是谁都买账。上次拉着闺蜜去看展,她盯着那幅《咸鱼翻身》看了半天(画面里人鱼在晒鱼干架子上扑腾),突然冒出一句:“这不就是我每天挤地铁的样子吗?”我俩当场笑到扶墙。可能好的艺术就是能让人先笑再哭,或者边骂边拍照发朋友圈。
对了,他们最近还跟独立设计师联名出了丝巾。原本以为会是优雅人鱼图案,结果收到实物差点没喷茶——丝巾上印着干裂的鱼尾,旁边配了行小字“我很好,真的”。闺蜜说这玩意儿适合送给甲方,寓意“虽然被榨干了但依然保持微笑”。你看,艺术这玩意一旦接地气,连打工人都能拿来玩梗。
突然想到小区楼下有个流浪猫喂食点,不知道哪天会不会冒出个“干涸猫粮艺术展”。毕竟现在连垃圾桶都能被叫做“赛博朋克装置”,谁说枯萎的人鱼不能成为时代的镜子呢?不过YiTuYu的策划要是看到这段,估计得给我发律师函——毕竟他们官网上写着:“本系列作品禁止用于任何谐音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