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小师妹微密圈付费作品解读,探寻网红的创作之美
最近刷到肚脐小师妹的微密圈内容,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冲着“付费内容”这个标签去的,结果刷完发现,她的创作方式确实有点东西。以前总觉得网红发点美照、拍点vlog就算完事了,但像她这样把日常碎片变成付费作品的,还真不多见。举个例子,她上周发的一条“早餐灵感”视频,明明是拍煎蛋,愣是用咖啡拉花的手法搞成了抽象画,评论区有人说“这蛋煎得像莫奈”,笑死,但仔细想想,这种把生活细节艺术化的脑洞,确实挺有意思。
我听说她的微密圈里藏着不少“隐藏款”内容,比如用口红在镜子上写诗,或者把穿搭教程做成解谜游戏。有个粉丝跟我吐槽,说她花9块9解锁了一个“如何用塑料袋拍出高级感”的教程,结果真就全程用便利店塑料袋当道具,最后成片愣是拍出了时装周后台的氛围。这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某位摄影师,花大价钱搞灯光布景,结果还不如人家随手一卷塑料袋来得有创意。怎么说呢,网红的创作有时候就是靠这种反常规的脑洞。
不过也有人觉得她这波操作是“割韭菜”,毕竟付费内容门槛低,随便拍点啥都能收钱。但咱得承认,她能把看似无聊的日常玩出花样,比如把泡面包装袋剪成拼贴画,或者用外卖小票写段子。我翻到她的一条付费动态,内容是教粉丝用手机自带修图软件调出“胶片感”,结果步骤里居然要求“先把手机屏幕擦干净,指纹会影响色温”——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但这种细节控的态度,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创作背后的用心。
对比其他同类型网红,比如靠滤镜模板走红的A博主,或者天天晒奢侈品开箱的B网红,肚脐小师妹的内容更像是在玩一场沉浸式生活实验。她去年发过一组“地铁站光影日记”的照片,愣是把早高峰挤地铁的狼狈场面,拍成了赛博朋克风格的视觉大片。评论区有人调侃:“原来我每天通勤都在演科幻片?”这种把普通场景赋予故事性的能力,或许就是她吸引付费用户的关键。
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记得她上个月搞了个“盲盒式内容付费”,用户花6块钱随机解锁一条视频。结果有人抽到的是她家猫打哈欠的10秒循环GIF,气得在超话里发小作文。但神奇的是,这条动态反而被做成了表情包,连带着付费人数还涨了一波。怎么说呢,网红和粉丝之间的互动,有时候比内容本身更有戏剧性。
说到创作之美,我总觉得现在的内容市场像是个大型菜市场。有人摆摊卖山珍海味,有人推车卖麻辣烫,而肚脐小师妹这种,大概就是在卖手工酿的梅子酒——看起来不起眼,但喝过的人才知道里头加了什么独家配方。就像她那条被转发3万次的“如何用外卖筷子做耳环”教程,明明材料成本不到5毛钱,愣是让评论区冒出几百条DIY返图。或许这就是网红的魔力吧,能把鸡毛蒜皮变成让人上头的创作灵感。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网友可不好糊弄。上次看她直播透露,为了设计付费内容里的“厨房暗号”系列,光是如何让酱油瓶在镜头前反射出特定角度的光,就折腾了俩小时。这让我想起以前采访过的一位装置艺术家,他说“真正的创作都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这么一想,网红们卷内容、卷创意,或许和艺术家搞展览也没啥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在美术馆,一个在手机屏幕里罢了。
最近发现连菜市场大妈都开始研究短视频运营了,看来内容创作这事儿真是越来越卷。但像肚脐小师妹这样,能把付费内容玩成生活化的艺术项目,至少让我这种普通观众觉得:原来刷手机也不全是浪费时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