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韵旗袍 | 模特美图里藏着的老祖宗审美密码
前些天刷到艺图语家的旗袍写真客片,我对着手机屏幕足足愣了半分钟——模特撑着油纸伞站在青石巷里,旗袍下摆被雨水打湿半截,清冷感直接从屏幕里溢出来。这才突然发现,原来现在年轻人玩中国风早就不是大红灯笼配龙凤褂,而是把江南烟雨都揉进了绸缎里。
都说旗袍挑人,我倒是觉得现在的摄影师特别会找角度。上次陪闺蜜去拍旗袍写真,她死活不肯放下那把油纸伞,结果成片里伞骨都戳到脸了,摄影师还夸"这破碎感绝了"。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很多工作室的道具确实讲究,竹帘子要选斑驳掉漆的,团扇得是手绘工笔的,连模特鬓角的碎发都要用喷壶打湿定型。《艺图语》家的造型师甚至会在盘扣缝里藏珍珠粉,说这样在阳光下才能有若隐若现的珠光,这细节控程度简直比强迫症还可怕。
记得有次在杭州小河直街撞见外拍摄影组,模特穿着月白色旗袍坐在茶馆二楼。当时阳光刚好斜切过雕花窗棱,她手里那盏盖碗茶腾起的热气,硬是把现代数码相机拍出了老胶片的感觉。后来跟化妆师闲聊才知道,他们特意用檀香熏了三个小时旗袍,说这样走动时才会有"带着香味的褶皱"。
要说最让我惊艳的,还得是去年冬天看到的雪景旗袍照。模特裹着银狐毛披肩站在断桥残雪里,裙摆的暗纹居然是冰裂纹样式,跟背景里的湖面冰层完美呼应。后来听说艺图语家的设计团队会特意去景德镇找老师傅学冰裂纹烧制工艺,把瓷器纹理转印到布料上,这脑洞开得也太清奇了。
现在刷短视频经常能刷到旗袍变装挑战,不过看多了总觉得差点意思。那些几十块包邮的化纤旗袍,穿起来像饭店迎宾服。真正讲究的工作室会从苏杭老裁缝手里收真丝料子,听说有件镇店之宝的旗袍用了七种深浅不同的青色丝线,在阳光下走动时能看到竹林摇曳的层次感。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奶奶的嫁妆箱,那些压在箱底的绸缎摸起来比现在的天鹅绒还细腻。
有回在摄影展看到组名为《青烟》的作品,模特穿着改良旗袍站在水墨画前。最绝的是摄影师用干冰制造烟雾时,特意调成青灰色,跟旗袍领口的青瓷色盘扣形成冷暖对比。后来跟策展人唠嗑才知道,这组片子光调色就花了半个月,把RGB曲线拉得像心电图似的才调出这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色调。
说真的,现在看旗袍写真就像在玩大家来找茬。上次有个妹子把团扇换成Switch拍照,居然意外地不违和。摄影师还给她P了圈像素风的特效边框,配文"赛博青花瓷"。这届年轻人搞起中国风来,真是把传统文化玩出了电子包浆的感觉。